警告:
成功:
林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组成员 > 名家专栏

徐彦利:品科幻的宏大与文学的细腻——罗隆翔《星舰联盟》的创作特色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1-10-14

《星舰联盟》是一套气势恢弘的系列科幻小说,包括《星涛流年》《偃师千乘》《莉莉丝的夜歌》《以前的黄昏》《在他乡》五部,五部中有长篇,也有短篇,各篇可独立阅读,但又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自足的复杂科幻世系,可以彼此说明相互衔接,能够看出作者旺盛的创作力与重建地球历史以至宇宙历史的勃勃雄心。总体架构130多万字的体量,将科幻的奇伟磅礴与情感的荡气回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视野的广阔、情节的独特、人物的多样性与科幻元素的密集性在当代科幻文学中可谓独树一帜。

“星舰联盟”书写了离开地球后的人类在宇宙中的漂泊与遭遇。与机器人的战争失败后,人类不得不放弃地球,组成“流放者兄弟会”奔向遥远的宇宙深处。数千年后,他们的后裔以制造出无数巨型飞船,组成庞大的“星舰联盟”,在宇宙中探索新的生活。而漫长的漂泊中,星舰联盟试图和前地球联邦太阳系外各殖民地建立联系,各殖民星政府自诩为地球文明的正统继承人,排斥身为流放犯后裔的星舰联盟。因此他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联盟内战、超新星爆炸、继续与AI机器人你死我活的斗争、与地球同胞的厮杀、颠沛流离、保存自己的实力并发找同盟者,经济危机、重建生物圈,延续自身的文化脉络,等等,这些问题使他们一次次陷入绝境又一次次艰难地生存下来,直至发展为规模浩大的组织,拥有数百艘地球般的星舰和五百亿人口,成为宇宙中的顶级霸主,震慑着数不清的外星文明,维持着和平,也保护着自己。

小说中可以读到对中国本土科幻的借鉴,整体背景设置明显带有《流浪地球》的色彩,无论失去地球家园的科幻前提及漂泊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均与《流浪地球》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描写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流浪及各种令人惊骇的绝望与危险,以及对地球故乡永远无法斩断的思念和向往。在这一点上,作者罗隆翔曾坦言其受到《流浪地球》的影响。而短篇《村庄里的高塔》又让人想到刘维佳的《高塔下的小镇》,人与外界AI机器人的对峙,带有原始生活气息的乡土中国,关于村庄、村民生活、年轻人之间的互相爱慕等细致入微的描写,人们利用高塔抵御机器人的进攻,以及村民们世代的坚持如出一辙。但《星舰联盟》在取本土科幻之长的同时,并未忘记营造自我的科幻特征与创作特色,在文本架构与人物情节的编织中可以看到许多独具匠心之处,这使《星舰联盟》没有成为模仿之作,而具有非常完备的独立阅读价值。

《星舰联盟》的叙述背景颇为壮观,宇宙的浩瀚与星舰的庞大,那些失去家园的人类怎样挣扎在心灵的孤独之中,漫长而无期的航程里,地球人逐渐成长,甄别敌友,借鉴他人,发展壮大,以适应更加严酷的生存环境,但无论发展得多么强大,始终怀有一颗向往故园的心。以至于当科学家们发现地球故乡在宇宙中的坐标后,星舰联盟集体发出回家的呼声。为了重返故乡他们克服了无数阻力,投入所有经济力量,中止了一切与军事无关的研究,全力以赴踏上回家之路。但各殖民星在失去机器人叛军这一共同敌人后彼此攻击,战火波及到星舰联盟,引起经济恶化,工人失业,贸易瘫痪,他们不得不再次离开故乡,回到曾使他们崛起的遥远星空中去,完成了离乡——归乡——再次离乡的一个宿命式循环,今后他们将遭遇到怎样的命运不得而知,但那苍凉远去的身影却令人动容。

星舰联盟既要面对其他外星文明,同时也要面对宇宙中危机四伏的自然环境,比如流星雨、无处不在的侵袭、战争,和随时可能遭遇种种险境,他们必须鼓足勇气,习惯于冒险,唯有如此,才能主动出击,保护自身的安全。他们励精图治,从几艘简陋的星舰发展成拥有一百多艘星舰的庞大世界,为了模拟地球上的光照环境,制造出人造太阳和人造月亮,并建造城市,使自己逐步适应星舰上的生活。人们建立了科学审判庭,用以保护科学家、监控高科技使用情况。克隆动物,努力重建地球时代的生物圈,培养出更多高智商的科学家和高超的科学技术,为此不惜违背伦理道德,如“一个人可以制造出一支机器人大军”的韩丹;为制造可以随承受更高加速度、更快反应速度和更强力量的强化人计划等。

在星舰联盟中,各种思想、意识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宗教与哲学同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二者并行不悖。不仅有笃信宗教的科学家,信奉慈悲为怀,还有痴迷科学的僧侣,终身致力于科研,宗教与科学成为某些人同时遵守的法则,人们可以看到颇有些荒谬的画面:理论物理所的科学家一边谈着宗教教义一边讲着物理学知识,教堂与科学审判庭同在,同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事物,这些貌似荒诞的状态让读者陷入对科学与宗教的更深刻的认知与思索中。

在波澜壮阔的科幻大背景中,可以看到那些令人迷惑且深思的独特语境:地球毁灭、殖民星球、机器人叛乱、各式各样的星际战争、收复地球、移民探险、虫洞、多重宇宙、永生……它让我们超离了日常生活的平庸无奇,纵身于多维的视野中,俯视亿万年的时间与辽远无垠的空间。而如此宏大叙事的间隙中,也有细腻入微的文学描述:被战火摧毁后的流浪的难民,令人痛断肝肠的饿殍遍地;人类从人偶的残骸中提取芯片注入自己体内,试图和人偶一样获得不死的生命,但成功的同时地球人敏锐的感知却消失了,爱情也不复存在,得失之间令人倍加怅惘,以至于主人公弓雨晴宁愿不要超常强大的力量也愿保住自己喜怒哀乐的感知能力。杨牧亦深爱着对弓雨晴,为了救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但另一方面,他又严厉、勤奋、自律,不愿为爱情而丢下事业,而当情人遭受攻击,他又深悔没有守在她的身边。这些对人物内心世界细致的描摹使小说具备了文学灵动与感染力,是宏大科幻的有益补充。

人性的多面性在小说中获得全方位展示,一方面,人们可以不遗余力拯救自己的同胞,恋人间不惜代价的为彼此付出,有些人为返回地球故乡而奉献出自己的所有。但另一方面,在对待氨水母这一物种时,又体现了人性的某种卑劣,因为害怕它的强大,担心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深受其害,于是早早下手,将这些无辜的生命彻底毁灭,体现了黑暗丛林法则的恐怖与无处不在。但这些恰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不可尽述,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善与恶从来都是纠缠在一起,不可截然分开,小说站在宇宙的高度描写人性,既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

在五部小说中,罗隆翔尽量追求着自己对科幻的独特思索,摸索着自我风格的确立。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镁杜莎、阿氟罗狄铽、锶特,这种科幻+重金属气质的西方名字,常透露出带有西方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欧化描述,也能看到阿史那雪、也有小布、痘哥这样的古风名字,还有祭司、部落、狩猎等原始文化的痕迹,并将中国特色融入科幻中,形成多元性创作特色。这些特色中,古风古韵的中国化风格十分引人注意。

科幻最早诞生于西方,同时西方发达的科技又为科幻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言说空间,与之相反,作为东方古国的中国,不仅科技相对落后,且千年的封建帝制禁锢了人们的想象力,常使科幻与其格格不入。因此,将科幻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并非易事,但在这方面,罗隆翔却做了极为有益的探索。《星涛流年》中仿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回目结构,将一年的24节气嵌入24回的篇目中,从立春、雨水、惊蜇一直写到冬至、小寒、大寒。节气的特点与情节的发展相融合,文本叙述中不时加入的古典诗词,使叙事表现出一种古典诗意和唯美的倾向。

《偃师千乘》中试图在中国古代背景下勾勒出独一无二的科幻图景,在那些耳熟能详记载于官史与野史的宫廷秘事中,有深宫、皇子、宦官、宫廷内斗、身世飘零,但又有颇具魔幻色彩的巧技机关,偃师千乘所发明的喷着浓烟,机轮轰鸣、震耳欲聋的庞大金属飞楼,它们不为弓箭所伤,却可从中发出炮火攻击敌人,无数飞楼拱卫着古代先民的天外飞船,这种奇思妙想使古代叙事情境下的科幻具备了某种合理性,不得不说这些想象具有某种开创意义。

小说中会提到各种中国式的存在,屹立于传统深处的屈原、龙舟、端午节风俗,宫廷中的禁忌与危机,即使花木兰式强化人女英雄也懂得《诗经》,时时想起其中的意境,为保护大家牺牲小我从人变成人偶的舒小妘,又活画出舍己为人的中国式典范人生。

小说不断向外深挖着人类思索的边际,探讨着“宇宙有多大”、“温度的本质是什么”这些带有科普性质的问题,并按照自我的思维张力,设计出多种独特的科幻产物。如在原始的腔肠动物状态下进化出智慧的氨水母(《龙喉海洋》),能揣摩人类情感讨主人欢心的人偶娃娃(《娃娃》),纳米机器人、灰潮、树祖、有巢市(《莉莉丝的夜歌》),这些让人倍感奇幻的事物使小说的整体科幻水平提高,并更加富于个人特色。

从《星舰联盟》可以看出罗隆翔构筑自我科幻言说体系的壮志豪情,无论科幻背景、疆域视野、时间跨度、情节延伸、事件关系、角色设定等方面均采取了经纬密布、纵横交错的高层式框架结构,但在人物性格、语言特色、心理描写等方面还有很大挖掘空间,适当压缩叙述语言,增加对话部分,深度展现人物非同一般的个性是获得更多读者阅读的理想之路。

另外,小说的整体性想象尚嫌不足。虽未设定具体时间,但“祖先在太空中流浪了七千多年”的背景下,显然叙述语境并非当下,同时,地下避难所、复活古代人、纳米机器人、AI叛乱、人偶指挥官、不死的生命、人造太阳等科技也远远超过现在的科技水平,按照合理推断故事应发生在较为遥远的未来。但在此高科技设定下,却出现时下流行的手机自拍、网络平台点击率、平板电脑等则显得非常滞后,与前面的种种科技进步显得很不协调,对于社会而言,科技的进步应具有某种整体性特征,而非单一的散点式进步。此外,还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小说过于密集的宏大叙事与科幻元素,多通过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一一讲述出来,而较少通过人物语言、行为等进行自然展示,有时会让阅读感到疲倦。

然而这些对于一个年青的正在成长中的科幻作家而言都属正常范畴,随着创作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将会在今后的创作中会得到逐步改进,相信以作者的积极上进与勤奋严谨,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断问世。

(来源 |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