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成功:
林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组成员 > 名家专栏

何夕:科学的终极目的是帮助人类摆脱天年宿命 来源:腾讯科技 2021-04-01

2016年腾讯WE大会在北京北展剧场举行,腾讯公司首席探索官David Wallerstein、奇点大学联合创始人Peter Diamandis等人参加大会,并就航空、引力波、科技艺术、AR等前沿话题发表演讲。

著名科幻小说家何夕结合自己的科幻作品,在演讲中就人类面临的困境与科学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何夕提出一个观点:群租豪宅困境。意思是可以把地球视作一个小区,每个国家都是小区内的房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地球这个小区的一栋豪宅,但实际上这个豪宅里住了非常多人,人均资源非常紧张。

这个理论反映到现实中有很多事例,最近的一个是两个月之前杨振宁提出中国不应建造超大对撞机。

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道理应该为地球这个小区缴纳更多“物业费”,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这让中国这栋豪宅陷入一种困境。

何夕表示,杨振宁先生是物理学家,他当然知道大型对撞机对物理学的意义,但是他却建议放弃,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种困境。人类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大科学时代,所谓的大科学一个是指它的目标,终极而宏大,第二是他耗费的资源非常巨大。

科学是通过技术对大众产生影响力的,科学本身和普通大众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科学是一种奢侈品,就像你在穷租房里面说摆一个钢琴,钢琴是一个奢侈品,对撞机也是类似的。

那么我们在改善民生和探索科学世界之间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何夕看来是可以的。他认为,有的时候科学的进步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投入,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在具有的客观条件,而在于能否找到创新的角度和纬度。

他以伽利略的事例举例:伽利略研究加速运动时遇到一个障碍,就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很准确的计时装置,无法对它进行定量分析,但是伽利略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条件,他父亲是一个音乐家,从小给他培养了很好的音乐才能,这个听起来和科学没有关系,但是因为他有这个才能,他用音乐里面节拍的技巧,就这样用定量方法把力学的加速运动规律找到了。

通过这些例子,何夕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科研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我们就很可能和重大的发现擦肩而过。

当前,许多人认为科学无用。但何夕认为,其实看似空洞、遥远但是很终极的问题,可能才是解决“群租豪宅”这个困境的途径。

事实上,如果要让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过上如美国人民一样优渥的物质生活,可能需要20个地球的资源才能够满足。

现在全球总盘子的增长量在2.4%左右,如果某一部分有额外增长,意味着另外的某些地方就会增长低,甚至出现衰退和负增长,这近似于零和博弈的的角斗场,而这样的模式无法永远持续下去。

何夕之前的一部小说提到科技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常有用的,能够迅速为发明者和拥有者带来巨大的财富,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还有一种科技,它初看起来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它的产品不能够赚钱,这种无用的科技是什么?叫做可控核聚变,这个产品是能源,但是如果一旦成功的话,能源就一钱不值。

何夕认为,只有类似可控核聚变这种突破才能够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创造出20个地球的资源。因为宇宙通用货币是能源。

这样的科技突破才能创造出20个地球的资源,它能够打破零合博弈的怪圈,它能够彻底消灭世界上的贫穷,而这个可控核聚变和超大对撞机都是同样级别的东西,都是那种看似很遥远,离我们普通人有点空,但是它是我们完成使命的关键。

何夕表示,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具有普遍的富裕和公正,而且避免因为贫穷导致的饥饿和战争,现在我们到了思考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

除了让人类生活的更好,科技到底还有什么目标?

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还是一个没有备份之地的孤本,我们就在一台服务器上。一旦灾难发生,它毁灭的不只是人类,包括生命都要归零,细菌都活不下去。

人类到底能否摆脱所有物种的天年宿命?何夕认为,现实在身边,而理想在遥远的地平线,追求成功、追求财富是人类进步的原始动力,如果人们在关注和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的时候,能够对科学技术的目标、人类的使命、生命和智能的意义在心中保持一份终极而伟大的梦想,那么人类的未来更有希望。

(来源 | 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