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类总是对浩瀚无垠的宇宙充满好奇心,从日食到流星雨,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从“星际穿越”到“流浪地球”,航空技术和深空探测长期保持着未知性和神秘感。
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科学家成为内容创作者,用文字或视频的形式推倒了横亘在大众与专业天文知识之间的墙壁。
火星叔叔郑永春就是这样一位破壁人,早在2002年,郑永春就开始了科学传播创作。他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也亲历了媒介传播的快速升级,从十年前的报纸、博客、论坛到现如今的直播、短视频,郑永春都留下了自己的科普痕迹。
那么,天文研究者的工作究竟是怎样的?科幻小说与科普创作是一回事吗?人们眼中总在仰望星空的天文学家如何将科学传播做得足够接地气?前不久,全媒派(ID:quanmeipai)对话腾讯新闻知识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火星叔叔”郑永春,与他一同探讨了科学内容创作的初心、经验和意义。以下为郑永春的口述内容。
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科研充满未知风险
或许90后、00后这代人的儿时梦想普遍是成为科学家,特别是对天文特别感兴趣,但在我们70后、80后的成长经历里面,其实是没怎么接触过科学家的,只在书本上见过,而且大部分还都是外国人,我们能够得到的是对华罗庚、陈景润、童第周等科学家有限的模糊的印象。这也是后来促使我去做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很愿意去到小学、中学、大学校园里,以讲报告、上课等形式跟年轻人进行接触、交流。我希望他们在成长阶段能够接触到科研工作者,对科学家这一群体有形象的认识,这有助于扩大这个学科或领域的社会影响,也有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
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也确实发现,大家总觉得科学家的工作很神秘,因为媒体塑造的科学家形象,是在实验室里用瓶瓶罐罐,读各种数据,看大家看不懂的东西。但是实际上,科学研究背后,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比如申请项目、管理科研团队等等。
首先要明确的是,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的思想和了解的领域肯定是有限的,不要觉得科学家什么都懂,这是不可能的。
由于具体的科研工作涉及专业背景,我就聊聊科研背后的一些工作吧。首先,现代科学研究是要花钱的,每一个成果的获得都是要经费的,所以,科学家需要花时间去申请项目。申请项目的前提是有相关科研工作的积累,不是你想申请什么就可以得到资助。
另外,科学家同行之间也有竞争,谁的想法更好,谁就更有可能获得资助。当你没有足够强的实力,没有充分的准备时,也就意味着获得资助、开展研究的可能性会小很多。所以,一些博士毕业之后,中断了科研生涯,跟他们没有得到科研经费资助也有一定关系。
同时,科研岗位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早期要争取到科研岗位,不然,就只能转向行政、后勤等其他相关的职位。 开展科研项目时,一定会涉及到团队合作,如何建设一支科研团队,让团队成员能够发挥所长,协调好对外的合作与交流,都是科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了团队、项目、职位之后,还要有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成果,科研团队也无法维持。所以,科学家必须有持续的科研成果产出。在科研过程中,科学家要了解前人的工作,同行的最新动态,还要用自己独特的想法、巧妙的思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且发表出来。 所以,正如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索,不管设计得有多好,结果都是不可预料的。
科学研究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碰壁、失败,现实是很残酷的,这也是科研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风险。不过科研也有它独特的乐趣,就是总是在探索未知,所做的工作不是重复性的,非常具有挑战。
科普和科学教育应该有科研工作者的参与
作为内容创作者,我很早就有了写作的想法。我在江南水乡长大,那里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氛围,几乎人人都觉得应该读书。 上了大学之后,我有机会写一些“豆腐块”的文章。就读研究生期间,偶尔会创作一点科普文章。到今天,我愈发觉得创作科普文章的门槛是很高的,在做科普的过程中,我经常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对科学的理解还很浅薄,督促自己继续努力学习。对理解什么是科学而言,硕士与博士阶段的科研训练是非常有用的,它培养了学生围绕未知目标去努力,也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因为我们在大学期间和更早期的学习生涯中完成的任务,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没有经历过对未知目标的探索。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科普、科学教育这件事情一定要有科研工作者参与,不能只是会写文章的人。我认为文章写得好坏、口头表达能力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科普内容的创作者要有思想,思想要有深度。
最近几年,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教育方面,特别是在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方面。因为科学教育本身是关于科学的教育,教的是科学。科学教育应该由科学专家和教育专家密切合作。科学专家重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天文应该教什么,地理应该教什么,物理、化学、生物应该教什么。教育专家重点解决“什么时候教”“怎样教”的问题。
做科研讲究创新、创造、发明、发现,做科普同样如此。所以,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或科学教育传播者,不应该以做了多少事情为衡量标准,而是更看重做了哪些创新。不过,创新也意味着更多的质疑与风险,所以,要有定力去做符合时代需求的事情。
科学不崇尚权威
谈到科学传播,很多人会想到科幻作品。一直以来,科幻都是一个很火的概念,很多年轻人喜欢看科幻小说,有些人甚至混淆了科学和科幻的概念。其实,科幻不是科学,科幻跟科学、科普有区别。
科幻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基于想象力的、基于不可预知场景的文学虚构;对于科幻而言,科学只是一个载体或者外壳。科幻需要用科学这种外壳,让它显得更合理。有了科学的外壳后,科幻小说才不是魔幻小说,读者会觉得更可信。
其次,科学不崇尚权威。科学家是科研工作者,是基于科学成果来获得同行认可,而科学成果是基于事实证据得到的。如今,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跟不上时代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是科技进步太快了,所以,我们要学科学,但不要崇尚权威。
科幻与科学的关系,还体现在有些科幻小说预测了未来,大家觉得科幻小说有预测未来的功能。但是,现在科技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有时已经超出了科幻作家能够预测的范畴了。所以科幻作家要努力了解、学习前沿的科技进展,为创作提供新的灵感源泉,而不能只停留在时空穿越、虫洞等概念外壳的基础上。
最后,我觉得科幻创作者跟科学界要紧密的互动和合作,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拍出硬核科幻电影。比如,《星际穿越》就邀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当科学顾问。科学顾问要深度参与到剧本创作、道具制作、情节设定等每一个环节,这样才会使得电影中的科学内核更具合理性。
创作科学内容,不用强求影响每一个人
与当下流行的泛娱乐化内容相比,科学内容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相对小众的。确实,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人们需要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科学、科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应该采用不同的科普方法,有些是科技新闻,即资讯内容,也有一些是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或是某一个学科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等,适应的人群也是不一样的。
做内容创作不必强求去影响每个人或者大部分人。那些对科学内容感兴趣的人,还有青少年等,是我们需要影响的;当然也有一些对天文、地理、健康、前沿科技有需求的普通大众;另外,还要影响媒体,媒体的科学素养提高了,他们遴选新闻资讯的层次、调性就会提高,对假新闻、谣言的识别能力就会提高,我们整个社会就会更加理性。
当然,科普肯定是通过与人的接触,在双向的交流和对话中实现。我在做科普报告、上科学课、写科普书,或者作为腾讯新闻知识官的时候,大家的评论和反馈,可以让我知道,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想对某件事情了解到什么程度,如何看待某一事件等。
科普的影响结果(传播效果)不能只以人数来衡量,人数是一个偏颇的指标,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方式来评价。比如,青少年对科学兴趣的提升,比流量要准确得多。
好的科普内容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第一,好的科普内容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有一定的共性。人不是千篇一律的,对好作品的衡量也不能只用一把尺子,好的科普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适应人群,所以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它。
第二,好的科普内容应该有价值导向,能够与读者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科学不是冷冰冰的知识,既然是做科普,就不能把冷冰冰的知识摆在那儿,这样一来,它跟人之间自然不会亲近。拒人于千里之外、板起一副脸孔,肯定不是好的科普内容。
第三,好的科普内容应该要有较明确的适应人群。科普内容要适合受众的知识层次、年龄特点、生活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科普,反馈更及时高效
以前在报纸、电视、杂志上科普的时候,最大的好处是比较权威,因为大多数是官方机构办的,有严格的审稿机制,那时候其他途径比较少,传播力比较强。但缺点是缺少互动和反馈,不知道受众看到这些知识后是什么想法。
等到进入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高效的反馈。不同于传统媒体传播上的滞后性,现在基本上是实时的,比如观看现场直播等等。另外,也能及时看到反馈和评价,并及时做出调整,对于创作者而言,能更迅速地学习和锻炼。
同时,科普内容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大浪淘沙,适应变化的才能生存。不管怎么说,找好自己的定位可能比追逐热点更重要。流量和关注、点赞、转发都是一些外在的指标,内心要有坚定的价值追求。
当下,各大内容平台对于科学内容的追求很强烈。我每年会在科技馆、博物馆、中小学、大学课堂等不同场合,做上百场各种各样的报告和讲座,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讲,这几年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提升非常明显,有时候,科学话题的点击量比娱乐话题的点击量还大,而且完全不是靠炒作,是自发的。比如,第一张黑洞的照片、引力波的发现等等,这说明,科学内容是有人愿意看的。
对于科学内容的传播、创作,其实才刚刚起步。虽然科技产品经常见,但科学的意识还要很长时间建立。媒体或平台还应该做得更好一点,把网友的需求跟科普内容之间做好精准对接。
科普和科学教育领域未来的潜力和前景非常广阔,虽然在面向大众进行科学传播和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作为科研工作者免不了会受到一些非议,这都很正常,也都可以接受,所以,总体上不会对这个领域产生任何的怀疑。科普创作的目的是促进科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科学教育的目的提升科学素养,培养未来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正是因为意识到科普科教对国家科技进步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对这项事业充满信心!
(来源 | 全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