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北京的科幻出版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并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其中体量和影响比较大的出版机构有科学普及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博峰文化(北京)有限公司等。
科学普及出版社迄今已出版科幻图书70余种,170多万册,码洋达8000余万元。2017年8月,成立了专门的科幻编辑部,该社出版的图书分为几个系列:“科幻创作研究系列”“少儿科幻系列”“中国科幻精品屋系列”“科幻精品系列”“科幻文集系列”“科学童话系列”以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集系列”等。“科幻创作研究系列”是该社科幻出版的一个特色系列,其中《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全5册)》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曾荣获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图书类)金奖、第八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非虚构作品金奖。“少儿科幻系列”是另一条主要产品线,选取的是著名科幻作家创作的适宜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其中《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成为2019年的爆款图书,广受市场好评,迄今已销售96万册。“科幻精品系列”精选了江波、杨鹏、何夕等科幻名家的中短篇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道道精神盛宴。“科学童话系列”重点推出儿童文学名家创作的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科学童话,寓教于乐,适合亲子共读,如杨红樱的《我们的地球系列(全3册)》,可读性强,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新星出版社近几年一直致力于科幻小说出版基地的布局和出版推进,旗下有“幻象文库”出版品牌,旨在打造本土极具影响力的科幻文学图书出版平台。经过五年多的耕耘,“幻象文库”在读者和科幻圈内已经形成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所出版的作品获得过“星云奖”“文津奖”等重量级奖项,并和国内外优秀作家建立了良好的出版合作关系,出版了《布拉德伯里自选集》《大师的盛宴》《战斗妖精雪风》系列、《地球纪元》系列等诸多脍炙人口的国际知名科幻作品和中国本土原创科幻佳作。目前已出版科幻小说100余种,科幻文学小说码洋超过4000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一直对科幻出版颇为重视,于2015年开发了科幻产品线,2018年底成立了专门的“科幻文学出版分社”,迄今已出版科幻图书80余种,码洋达3000余万元。其中,《微纪元》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藏在科幻里的世界》入选“2019年北京市科协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
在北京的民营出版机构中,博峰文化在科幻出版领域成绩颇为突出:2015年创立了“虫”科幻品牌,其中分为成人科幻(虫·科幻中国)、青少年科幻(虫·幻想领域)、儿童科幻(虫·小幻想家),并逐步开发低幼科幻(虫·小虫爬爬)产品,例如绘本、立体书等。博峰文化从2015年至今已累计出版科幻图书86部,总码洋达9000万元,并与意大利出版机构未来小说坊建立了深度合作(已成立控股公司),旨在向国外输出中国优秀科幻小说。
此外,像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等也出版过为数不少的科幻图书。还有一些出版社的科幻图书虽然体量不大,但有一些代表性作品。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约20个品种的科幻图书,码洋累计200多万元,其中《中国科幻史话》获得第九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非虚构作品银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从2015年至今,每年出版“中国最佳科幻作品年选”,获得读者好评。作家出版社邀请著名青年评论家杨庆祥,主编了“青·科幻”丛书,收录青年科幻作家的代表作,一人一册,第二辑今年已经上架。中信出版社2020年出版了《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全4册)》,由全球20多位漫画艺术家共同创作,耗资千万、历时四年,堪称匠心之作。还有一些出版机构虽然目前刚刚接触科幻出版,但有志于在这个领域深耕。如纺织出版社2020年2月成立了人文经典分社,其主要方向之一就是科幻文学,计划每年出版20种科幻图书。8月份纺织出版社还组织了“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及其影视化”专题研讨会,充分说明了该社对科幻文学的重视,以及大力发展科幻出版的决心。
据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幻中心(筹)北京科幻产业发展研究项目显示,北京的科幻图书出版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轨道,从品类和规模上都有所突破。科幻文学已经开始“出圈”,具有了一定的公众认知度,而不是仅仅囿于小众的欣赏。但未来科幻出版能否获得长久、持续、良性的发展,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李英,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
(来源 | 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