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成功:
林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组成员 > 名家专栏

李凌己:青少年的科普科幻与想象力教育如何在学校开展 来源:科幻创作研究基地 2020-11-18

李凌己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

(根据李凌己在2020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暨学术论坛上的致辞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根据会议的要求,我们这个话题是“关于青少年教育和想象力”的。因为特殊的因缘,也是因为周理事长、董老师等老师们的支持,我们有幸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的作文大赛”。从这个事情入手,我们开始又在学校的具体的教学当中,做了很多想象力、或者科幻的一些具体的探索工作。所以在这儿,受我们陈玲老师和王卫英老师的邀请,给大家做个汇报。

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的作文大赛是2014年开始举办的,现在正在进行第七届,最新的数据是有把握超过25万人,有可能达到30万人。我们第一届科幻作文大赛不到1千人,参加决赛的99人,所以我们的文集就没有第一集,因为作品不够,虽然有几篇质量很好。后来比赛的人数就持续的增加,去年是16万人。

这样的趋势代表了什么?人数的变化代表了青少年对科幻和科普的重视和参与感。在这里,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就是青少年是最大的一个科幻人群。比如刘慈欣老师的《三体》传播的最大的面是中学生。所以说对这个群体我们应该怎么做。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做一个旁证,这个旁证就是我们的教育界对科幻的重视。这个重视体现在高考的命题当中。第一个跟科幻有关的命题是1999年的高考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因为这个命题推火了《科幻世界》。

这几年连续出现科幻类的题目和阅读材料,去年的高考当中也出现了刘慈欣老师的作品。从这个角度也可以侧面感受到科幻界对教育的影响。这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科幻在教育当中到底是在一个怎样的位置。我自己身兼两所学校的校长,这两所学校里我是不遗余力地推科幻。我经常讲,一定要把它打造成科普科幻的特色项。在项目推进的过程当中,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科幻在教育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刚才各位领导都提到了创新,也提到了总书记讲的好奇心。其实在教育界,我们一直有个困惑,两个字,就是“抓手”。也就是说在中学、中小学我们如何推进想象力和好奇心的教育。因为想象力和好奇心是摸不着的。经过几年探索,我们发现了一个点,科幻作品是最好的推进和引领孩子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载体,没有之一。

所以从整个教育的角度来说,能推进这个科幻作品的阅读和科幻活动在学校的开展,对孩子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这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是我暂时发现的,具有唯一性的,我没找到第二个能起到作用的。这是在学校怎么做,我们的一个建议。

所以在我们的学校,有几个具体的活动,也可以说作为第三个内容,就是对学校来讲,如何开展科幻或者说科普的教育。第一个,我们学校开了两门选修课,开了两轮了,孩子们的反应非常好。分别是“想象力与王晋康科幻作品赏析”和“想象力与刘慈欣科幻作品赏析”。孩子们的反应超乎我的想象,他们对于科幻作品的理解有时候让我脑洞大开。另外,我们在推进科幻视角,王老师还给我们捐了很多书,在图书馆里有个角落,甚至整个楼里也有,科幻图书可以随便看,随便拿走。第二个,我们学校有科幻节。通过电影、活动、征文等等来推动孩子们对于科幻的感受。

第四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反思和建议。这个我也说了好几年了,在年会上我们都呼吁很多年,在全国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的征集过程中,以及学校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第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很多孩子的想象力非常好,我们获奖作品集能看见,但是更多孩子的想象力没有我们科技达到的水平高,这是我们应该严重的关注的一个点,而且这个比例数相当高。也就是说,孩子们想象的水平没有科技现有的水平高,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所有的同仁关注的点。为什么?我们推动国家的创新,国家的创新的未来就在青少年身上,就在今天在校的学生身上。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做个人大和政协的提案,就是把前沿科技的内容纳入到高考,也就是说把前沿科技课开到每一所学校去,把它前沿科技的知识内容纳入到高考当中。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所有的学生都开始关注科技的前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国家变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能变成一个科技型的强国。

借用一句话:创新强,才是国家强;创新不强,肯定是国家是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而且创新的未来就在青少年身上。我希望我们左右人都能重视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谢谢大家。

(科幻创作研究基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