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官方邮箱:kepukehuan@yeah.net
组委会联系人:李老师
客服热线:
010-53656396、010-62799826
投诉电话:010-62702021
发表时间:2014-12-25
撰写科幻小说,最重要的准备是写作的动力、对科学的感受和个体的文学储备。这三点是优秀作家成长的关键点。
所谓写作的动力,是你是否喜欢写作?为什么写作?
多数科幻作家,都有当科幻迷的经历。这些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热衷科学,热衷科幻作品。美国作家阿西莫夫9岁时就爱上了科幻。在他周围,纽约科幻爱好者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些人后来多数成为美国科幻文学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台湾的叶李华也在很小的时候就热衷科幻;香港的李伟才也是如此。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作家,而且创作出了非常好的作品。
从科幻迷进入科幻创作,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当然,也有人不是顺着这条路径同样成了好的作家。例如,王晋康,是因为儿子需要每天晚上讲故事,他绞尽脑汁将这些故事构思完成,讲给孩子昕之后,觉得不发表的话实在是一种浪费,于是将故事全部记录下来,遂进入科幻创作领地,还取得了颇佳的业绩,连续多年被读者选为最喜爱的作家。
创作的第二个准备,是需要关心科学,热爱科学,对科学有所感受。
几乎所有的科幻作家都是对科学关注的人。一次,美国科幻作家代表团到北京访问,笔者到饭店跟他们见面,注意到弗雷里克·波尔就一直在阅读《科学》杂志。正是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才使这些人的“第二主体”--与科学相关的部分--构思精巧、迷人,具有创新力。叫然,对科学有感受,不等于要成为科学博士。在现实中,很多科幻作家不是科学专业的从业者,但仍然写出了很好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把科学当成一个体验和感受的对象,获得了对这一客体的新的灵感。
创作的第三个重要准备,是作者需要对文学进行不间断的储备。
科幻小说是文学,所以,希望创作科幻作品的作者,应该多读文学作品,打磨自己的文学表现力。各类小说都要看。除了科幻小说,还应该阅读主流小说和其他类型小说,从中获取有价值的迁移。
上述三项准备,对科幻作者来讲,都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有了基本的创作准备,作者便可以开始构思作品了。
构思时,初学者要时刻记住加拿大科幻文学研究专家达科·苏恩文所给出的科幻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把疏离、认知和创新作为考虑的对象。这里,疏离和认知其实都是围绕着我们所熟悉的现实世界的。因此,在创作中如何使作品超越现实并返回现实,需要深入思考。
首先,疏离构思得好,能为读者提供奇妙的超现实体验,科幻小说便成功了一半。在这里,创新发挥了作用:只有具备真正的创新,才能为疏离提供充分的支持。因此,每一个疏离都要与其他作品不同才行。
接着,便是返回生活。一般来讲,无法返回生活的故事会让人失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奇幻故事如果写得过分疏离,多数华人不喜欢阅读。所以,科幻小说要能回到现实才行。即便不能回到现实,也要暗示某种回归。那么,如何回到现实呢?这就涉及了认知。在科幻小说中,对破坏正常的状态(疏离)给予合理的的解释(认知),让离开常态的现象回到常态范畴,这是常见的回归现实的方式。也就是说,要写好认知!这就要求作者熟悉相关的科学原理或者科学推理过程。
鉴于科学认知在科幻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在一些人看来,科幻小说创作与一般小说的不同,在于作家必须构思小说的“第二主体”--与科学相关的部分。目前,对科学的理解比较多样,至少有两种常见的说法。第一,科学是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它来源于长期的积累。把科学当成知识体系的说法,常常被人简化成“科学=知识”这样的公式。于是,一些作家期望把科幻小说写成知识小说,并期待它能普及科学知识。这种说法和做法都欠妥当,在实践中也不成熟,以此为方法创作的作品常常由于知识含量太大,又无法与故事融合,结果使小说失去吸引力。因此,应该以现有知识体系为一个镜子,而构思作品时则力求超越这一体系。这样,故事就会变得非常有趣。如果光速是不能被超越的,那么,超光速的世界就必定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好题材。
第二种看法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放弃或接受假设再回到观察的循环。以科学方法设计的科幻小说,跟我们上面提到的科幻基本套路,非常契合。这种小说常常以探索过程作为主线,能反映出科研工作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也能将科学思维方式融入日常生活。迈克尔·克莱顿的许多科幻小说,都遵循这样的线索。
让我们以《天外病毒》为例。
小说从一颗卫星回到地球带来了瘟疫开始,科学工作者为了寻找这种天外致病微生物而开始工作。在被孤立的空间中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同时,封闭状态下的科学家之间也发生着喜怒哀乐的交往。科研过程中,外来微生物发生了变异,它们突破了防护层开始跟科学家接触。自动装置启动,将在几个小时内引爆实验室。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过程,但科学家们却发现,此时的微生物已经没有致病能力。小说的情节,一直与科学发现相互联系,也正因如此,科幻小说中的认知性得到了很强的阐述。
科幻研究者饶忠华认为,科幻小说中有科学构思与故事构思两个构思,它们必须相互融合。这种观点可能源于鲁迅。鲁迅曾认为,科幻小说应该“经以科学、纬以人情”。但无论怎样,做好科学构思,是科幻创作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与一般小说一样,科幻小说也有人物、情节、场景等元素。但是,这些元素中常常有些与普通小说不同的地方,这正是由于它们都能体现出上面所讲的那三个基本的美学特征。
首先,在人物方面,科幻小说由于常常撰写发生在未来的故事,因此人物设计必须考虑到未来特征。以最常见的人物--科学家为例:今天的科学家和未来的科学家有差别吗?他们的穿着、行为、思考方式与今天的人不同吗?在阿莫西夫的小说里中,那些研究机器人或者银河帝国历史的科学家,与今天的科学家的确有所不同,这些人可能更加敢于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他的另一篇小说《他们的乐趣出》中,未来的孩子失去了学校,只能跟电脑为伍,于是,特别向往“古代”的学习生活,渴望上学。这种反现代的做法,也是构思未来人物的一种办法。当然,还有另一些做法,在这些做法中,未来人由于体制或其他的限制,丧失了自由和自主,怯懦而忧郁,一些“恶托邦小说”就是这样。
在有关未来人物构思的讨论中,我们需要考察一下所谓的“后人类(post- human)”。在一个后现代的时代里,人类的本性因时代和科技的变化,是否发生了改变?当我们无法离开空调、手机、电脑、网络、新心理疗法、催眠术、全新媒体技术、基因工程创造物……的时候,我们的人性是否真的在发生着变化?
在科幻小说中还有一种独特的主人公,那就是来自其他星球或者科学家实验室的异类种族。这些异类到底应该被设计成什么样的性格?他们的行为将怎样随环境而变动?像美国科幻小说《银河迷航记》中不断出现的那种科技水平很高,很智慧和道德水平很低的种族,能引起读者共鸣吗?与之相比,勒奎恩的《黑暗的左手》中性别不确定的种族带来的疏离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性别问题的认知显然更为高明。
其次,在情节方面,初学者可根据前面提到的两种模式进行构思。例如,想让故事发生在校园,可以采取人工发明模式:从一个物理学系教师的发明开始,设想这种发明产生的巨大效应,导致了整个世界的变化。随后,发明偏离了原有的设想,开始给人类带来灾难。于是,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要为应对这个灾难进行不懈的努力,并最终拯救世界。
也可以采取探索未知世界模式:设想一个学生,由于某种特殊的效应进入了特定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跟我们的世界并不一样,可能平行、超前或者落后于我们的世界,总之与常见世界不同。在这个世界中,可能不但自然状态不同,人类的婚姻组织状态也不同。于是,探险便从此开始。小说的重要一点在于,这一世界与我们的世界之间的差异导致主人公遭遇道德观或价值观的冲突。他如何生活在这个新世界?他是否渴望回到自己的世界?他最终是否成功地回到了自己世界?这些都是作家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
最后,在场景方面,科幻小说作家通常乐意将自己的场景用奇、异、幻的方式呈现出来。想疏离于现实的境况,场景疏离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其常用的办法有如下几种:第一种是到达现实无法到达的空间与时间。如太空小说、时间旅行小说。第二种则是构筑完全想象的世界。有完全几何态的世界吗?有不符合现代物理学原理或常数的世界吗?在那样的世界中,人类将怎样生活?如文奇的小说《深渊上的火》、赫伯特的小说《沙丘》这样的作品。一般来说,除了现实之外,科幻小说中还有3个独特的场景,它们是奇异时空、电脑网络空间以及心理上的心灵空间。
科幻小说的写作方式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构思好所有部分再写,另一些人则是写一点想一点。两种方式都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在写作方面,许多作家的感受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抓住激动人心的时刻投入写作。一些人常常会有创作冲动,但由于种种原因,如认为自己对素材的收集还不够全面等,在冲动的当时没有去写,结果冲动一过,创作的感受和激情就会失去,即便能写,作品也失去了可能有的那种韵味。
第二,要把细节写得充实可信。科幻作品的主要令人信服之处,就是将不可能的事情写得真实可信。这需要作家认真研磨自己的描述技巧。要多观察,多实践。
第三,应该有能力营造大场面。许多读者指出,他们之所以喜欢科幻,就是因为喜欢那种激动人心、宏伟绚丽的景象。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中的时间旅行家如何在时间中运行?亚当斯《银河搭车客指南》中的主人公如何在银川系中行走?微观世界是怎样的?大陆作家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中的纳米姑娘怎样从容地面对生活?所有这些场景,都是希望读者看到的,因此要认真营造。
第四,要把情节写得妥帖得当。在紧张的步调中,用科学解释或人物的情感作为中介进行舒缓。这样,张弛有度的创作才能吸引读者。
第五,科学解释或认知性段落,一定要写得明确、清楚,要用比喻,用生活中的词语和事件进行讲述。切忌将科学部分写成教科书,更不能写成知识硬块。
第六,在写不下去的时候,要尽快完成。许多人提到,写不下去时,会感到自己写的东西特别差,简直无法阅读。但此时一定要尽快完成这个章节,然后离开创作。等情绪稳定之后,过几天重新来修改,那时你会发现你写的其实并不很差。
第七,小说写完之后,不要急于修改。要放一段时间再重新取出阅读。这时,你会发现小说写的比你想象的要好。当然,也会发现一些原先没有写好的部分。于是,修改便可开始。初学者常常存在文字冗长的问题,什么都讲,因此,对初学者的作品修改,最重要的是删节、减少篇幅。在修改过程中,请其他人阅读一下、提出意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