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成功:
科幻新闻 ABOUT CONTEST
联系我们 CONTACT

大赛官方邮箱:kepukehuan@yeah.net

组委会联系人:李老师

客服热线:
010-53656396、010-62799826

投诉电话:010-62702021

科幻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幻新闻

陈楸帆:在现实中书写未来

发表时间:2019-12-26

第七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正在积极筹备中,相信同学们也非常期待参加大赛会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和挑战。为激发同学们的创作力和想象力,活跃思想,发展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本文特分享科普科幻领域名家大咖——陈楸帆的创作之路,供学生们赏析。


陈楸帆:在现实中书写未来

来源/青年文摘 文 /刘河豚

陈楸帆是谁?

如果你平时不怎么读科幻,那这个名字对你来说可能会有点陌生。但熟悉华语科幻的人都知道,他在圈内可是响当当的。


“国际范儿”的科幻作品

《荒潮》是陈楸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13年出版。刘慈欣对《荒潮》有很高的评价,称其是“近未来科幻的巅峰之作”。2019年国内出了新版,内容上做了大幅度修改。陈楸帆希望它能“尽善尽美”。英、美、德、俄、日等多国语言版本也已经出版,还卖出了英国影视版权。

这不是陈楸帆第一次在国际上受到青睐了。很早之前,他的作品就在《奇幻与科幻杂志》《克拉克的世界》等世界著名科幻期刊上发表。翻译过《红高粱》《活着》等著作的著名瑞典翻译家陈安娜也对陈楸帆的作品高度关注。

频频吸引海外目光,一方面,当然是由于陈楸帆的作品质量过硬。北大中文系出身的他,虽被公认为写作风格多变,但文字功底一直被大家所称道。他的写作天分在16岁时就得到展现,还是初中生的他凭《诱饵》获得校园科幻大奖赛一等奖。23岁时,他用文言文写就的笔记传奇小说《宁川洞记》获中国台湾奇幻艺术奖“青龙奖”首奖,惊艳众人。不仅文笔好,他的作品中还充满对现实的凝视、对异化的思考、对人类共通情感的关怀,这可能是打动人心更深层的原因。在谷歌工作的经历,使他经常接触世界各地的人和文化,也为他作品的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视野。

《鼠年》《G代表女神》《薄码》《未来病史》等,这些大部分在业余时间写就的小说使他有了“中国版威廉·吉布森”“刘慈欣接班人”等称号,暂且不论这些称号妥不妥当,读者对陈楸帆寄予的厚望倒是可见一斑。目前为止,他获得过11次华语科幻星云奖、3次中国科幻银河奖、1次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虽然他的微博认证现在还是“业余科幻小说作者”,但显然,陈楸帆一点也不“业余”。

广受国际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归功于好友刘宇昆。被问到有什么可以称为“人生分水岭”的事件或时刻时,陈楸帆把他和刘宇昆的相识相知当成其中一个。美籍华裔作家刘宇昆是获得过雨果奖、星云奖的科幻界大神级人物。2008年时,国内还无人知晓他的名字。陈楸帆在网上看到刘宇昆的一篇英文小说,很喜欢,就试着给他发邮件,刘宇昆很快回复了他,后来两人建立起长期的友谊。陈楸帆的《丽江的鱼儿们》就是刘宇昆翻译的,结果获得了第二届科幻奇幻翻译奖。后来的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刘宇昆翻译了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等,成为中国科幻进入世界舞台的重要桥梁。

“刘宇昆不光是改变了我,也可能改变了其他人的人生轨迹,”陈楸帆现在回忆起来是这样说的,“这是很有意思的历史的偶然。”


“精英范儿”的科幻作家

如果没有写科幻,从陈楸帆的履历来看,他更像是个紧盯着时代趋势的商业精英。

2000年,他以汕头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4年后获得了中文和影视编导双学位。刚毕业时,陈楸帆选择了去房地产公司工作,因为当时觉得那是个处于风口上的产业。但进去之后他发现这份职业有违初心,个人可发挥的空间非常小。察觉到互联网的广阔前景后,他想去谷歌工作。于是,他找到相关负责人的邮箱发邮件,结果被回复“经验不足”。最终陈楸帆选择“曲线救国”——先去百度,之后跳槽谷歌。

前两年他辞职做了全职作家,原因之一是感受到了国内的科幻热潮。“中国科幻的大环境变得友好,资本、商业、政府的一些支持让我有信心和勇气做这样的决定。”

陈楸帆算得上是华语科幻圈里离高新科技很近的作家。他长期在科技公司任职,虽然从事的是营销、商务等工作,但和产品端与研发端有密切联系,常能接触到前沿科技动态,身边也不乏可交流的科技从业者。2015年,他在一家致力于动作捕捉领域的科技公司当副总裁,更是近距离见证了科幻的想象变成科学真实的存在。此外,他会经常阅读科技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解、在微博上转发点评最新的科技信息。“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写出来的东西才会让人感觉是真实的。”

陈楸帆活跃的领域很广:文学节的开幕式演讲、漫威电影的全球首映、夏季达沃斯论坛、科技产品的发布会、高端新潮的艺术展……他显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苦写的作家。在文学、科技、商业等领域的各种演讲和对谈上,陈楸帆举止从容自信,无论是畅谈文学理念还是展望科技未来,他逻辑清晰又不失风趣。

他的爱好也很广泛,比如看电影、旅游、看展,甚至自己当策展人。另外,他也有不少跨界合作,比如,和西班牙插画师合作了一本书——《情感谬误》,和意大利插画师合作由自己的小说《开光》改编的漫画。他没打算给自己设限。

陈楸帆大概10岁就接触科幻了,凡尔纳的《神秘岛》三部曲曾一度被他翻看到散页;在小学一年级时他就曾“创作”太空题材的小说,“有机器人、飞船、激光枪,以及被射中后在地板上化为一地血水的外星生物”,拿给父母看时受到了鼓励。中学时第一次投稿就获奖的经历给了他很好的正面反馈。他大学时加入科幻协会,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一路走来从未放弃对科幻的热爱。“一开始我并没有抱着功利心去写作,只是单纯地爱好。”多年下来,这一爱好带给他的回馈是丰厚且精彩的。

谈及成为全职作家后发生的变化,他感慨:“很多日常的工作,包括一些很琐碎的事,都得自己搞定,这要求很强的自律性和管理能力。”从他依然保持良好的体形来看,陈楸帆自我管理得不错。他基本每天都健身,有时还会去跑个5公里。


“现实范儿”的科幻书写

陈楸帆不止一次表示过,科幻,是最大的现实主义。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而陈楸帆在2010年的作品《霾》中,就对空气污染做了近乎精准的“未来呈现”。他对近未来图景的想象总是扎根于现实。

陈楸帆的《荒潮》是一部有关电子垃圾的小说,书中描写了垃圾工人女孩小米感染电子垃圾病毒后变成半人半机器的赛博格一样的存在,于绝地展开复仇……写作缘起,是他和朋友吃饭时聊到贵屿——这个离家60公里开外的小镇,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回收中心之一。他觉得会有故事,就去实地考察了一番,大受震撼,后来便有了小说中的“硅屿”。对陈楸帆来说,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现实世界里,贵屿像小说结尾那样进行了产业升级,环境问题有所改善。“从贵屿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垃圾回收产业的变迁,更是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的变化。”在“垃圾分类”如火如荼的今天,《荒潮》的再版再次证明了陈楸帆的“寓言能力”和对时下社会动向的敏锐观察。

陈楸帆始终认为在各式各样“what if”的情境下,科幻文学能更自由地探讨“当下的现实”和“未来的现实”。

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人生算法》里,《恐惧机器》一篇中有AI写作的成分,陈楸帆把这称为一个先锋文学实验,“人机交互写作”,他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互动与探索。AI学习陈楸帆的写作风格,然后根据关键词自动生成语句。陈楸帆把其放在文中,安排成“分裂者”的角色。AI写的对白虽然断裂,但因情节设计得较为妥当,联系上下文来看反而显得玄妙。《人生算法》里还讲述了如男人生子、人类爱上AI、人工智能和人类艺术家同台PK等故事。他在中篇小说《无债之人》里探讨了用区块链技术将债务写入基因,跟着后代遗传下去,背负债务的人被放逐到太空去挖矿等。这些从现实延展出来的想象和蕴含于其中的时代之问看似遥远荒诞,但细想又好像离我们仅半步之遥。陈楸帆总是让人意识到,科幻,不仅是在想象的异域里飞来飞去,也要在现实的土壤里深耕细掘,不断“提出问题”。这种“现实范儿”,离不开对真实世界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也离不开认真的态度。

2019年8月,在伦敦中国科幻研讨会上,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后问他,怎样看待科幻小说中“科学”的价值。陈楸帆表明了对待作品中科技元素的严谨态度:“我曾写过一个关于小行星采矿的短篇,写作过程里我一共看了大概50万字的相关资料,甚至有NASA的报告,好让故事里的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声明:本文来源于青年文摘,作者刘河豚,由中国名校自主招生网团队(微信公众号:mxzzzsw)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